公   告
搜   索
链   接
日   志
回   复
留   言
信   息
登   陆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Posted by 如画 2022-8-7 11:47:00



林徽因的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添加一些 额外 注释
………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再后来徐志摩在伦敦遇上婉约才情、高贵典雅的林徽因,从此爱得不可收拾,不顾一切。徐志摩为了能够得到林徽因,竟然丝毫不顾忌张幼仪已经怀上了二胎,毅然决然的要与张幼仪离婚。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梁启超长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

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

1928年,徐志摩受邀再次到英国讲学,她来到了康桥,已经年过三十的他顿时感慨万千,写下了那首至今广为流传的《再别康桥》。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能够参加林徽因在当天晚上举行的演讲会,乘坐的飞机因为大雾坠毁而不幸遇难。
再别康桥》。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民国时期诗人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
)

Image
内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民国时期诗人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作品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商籁体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可以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歌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Image
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故这首诗一方面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是绝对可能的。
Image

其他音频朗读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林徽音,出生于浙江杭州,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领导小组成员,梁思成妻子。
林徽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主要设计者,主要文学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病逝世,享年51岁。
中文名
林徽因
出生日期
1904年6月10日
外文名
Phyllis Lin
出生地
浙江杭州
逝世日期
1955年4月1日
别名
林徽音
国籍
中国
职业
建筑学家、作家、诗人
性别

民族
汉族
毕业院校
美国宾州大学美术学院
代表作品
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深夜里听到乐声
祖籍
福建闽县(今福州)
贡献方向
建筑、文学
丈夫
梁思成
祖父
林孝恂
父亲
林长民
叔叔
林觉民
女儿
梁再冰
儿子
梁从诫
人物关系(共23人)
李蕙仙
李蕙仙
婆婆
梁从诫
梁从诫
儿子
梁启超
梁启超
公公
梁思成
梁思成
丈夫
梁思达
梁思达
小叔子
梁思礼
梁思礼
小叔子
梁思宁
梁思宁
小姑子
梁思顺
梁思顺
大姑子
查看更多
相关作品(共6部)
林徽因讲建筑
一片阳光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你是人间四月天
九十九度中
山中一个夏夜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叔叔林觉民。
早年经历
Image
幼年时期
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1921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Image
少女时期的林徽因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梁启超长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林徽因注册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
1928年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1]
古建考察
Image
古建考察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大石桥、武义延福寺、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
文学创作
Image
泰戈尔访华合影 右2为林徽因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被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林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1]
流亡时期
Image
林徽因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当她要进行深入研究时,“七七事变”爆发,她被迫中断野外调查工作,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次年,她为云南大学设计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女生宿舍。
1940年,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这个时期,她的文学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诗稿中,迷惘、惆怅、苍凉、沉郁已代替了战前那恬静、飘逸、清丽、婉约的格调。诗中时时流露出了关怀祖国前途、命运的情愫。[1][2]
最后岁月
Image
林徽因照片集
林徽因照片集林徽因照片集20张
林徽因照片集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为清华大学设计教师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设计任务。
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同年底,清华大学所在的北平郊区解放,解放军包围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妇想到城内无数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也许将毁于战火,忧心如焚,寝食不安。
1949年初,两位解放军的突然到访,表现出的对重要文物古迹的保护态度,让他们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并应解放军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是年,林徽因还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
1950年林徽因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设想。
1951年,47岁的林徽因为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钱美华、孙君莲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苏联文化代表团”献上一批礼品,深受与会人员欢迎。
1952年,梁思成、刘开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抱病参加设计工作,与助手关肇邺一起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
1952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由上海龙门书局印行,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应《新观察》杂志之约,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Image
卧病在床的林徽因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林徽因丈夫梁思成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随后,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
1953年10月,林徽因当选为建筑学会理事;并任《建筑学报》编委。被邀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
1954年6月,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林徽因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钱端升、钱伟长、金岳霖等13人组成。4月3日,林徽因追悼会在北京市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去世后,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刻着“建筑师林徽因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着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来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徽因。[1][2][3]
人物轶事
与徐志摩
林徽因与梁思成
Image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徐志摩已与陆小曼完婚,林徽因也嫁给了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与梁思成
林徽因与梁思成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又因林长民是段祺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梁启超做过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所以说是门当户对。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1]
Image
与金岳霖
金岳霖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4]
Image
与萧乾

1933年11月,萧乾在《大公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蚕》,引起了林徽因的关注。她通过《大公报》副刊主编沈从文,邀请萧乾来家做客。因为文字,萧乾和林徽因逐渐熟悉起来,并成为常客。
1935年7月起,萧乾担任《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其间,林徽因一直是他的“啦啦队”。每个月萧乾都会到北平,在来今雨轩举行茶会。林徽因几乎每次必到,而且席间必有一番宏论。1936年,萧乾调到上海,同时编辑沪津两地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了活跃版面,他不断开辟各种“专栏”。萧乾搞的那些尝试,林徽因都热烈支持,并且积极参加。1938年夏,萧乾去香港继续编《大公报》文艺副刊,留在内地的林徽因仍然给他指点和支持。

Image

1953年9月,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在会场上,林徽因老远就向萧乾招手。萧乾坐到她身边,握握她的手,叫了一声:“小姐。”林徽因说:“哎呀,还小姐哪,都老成什么样子啦。”萧乾说:“精神不老,就永远也不会老。”随即,两人又谈论起文字和作品来。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1955年4月,林徽因病逝。闻听这一噩耗,萧乾立即给梁思成去了一封吊唁信。1998年12月,萧乾重病住在北京医院。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林徽因文集》,萧乾应邀为文集写序。他口述,由别人整理。萧乾仔细过目后,稍有改动,最后在文章的尾部工工整整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该序成为萧乾文坛的绝笔之作。 

人物贡献

建筑

新中国国徽设计
1949年9月下旬,林徽因和建筑系的10名教师一起参加了国徽的图案设计工作,她将自己的心血和学识全部倾注于这项设计。他们的设计方案于1950年6月被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大会选定为国徽。1950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1951年,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了设计碑座饰纹和花圈浮雕的任务。后来人们将她设计的花圈图案草稿(一小块碑石)放在八宝山她自己的墓碑前纪念她。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1949年,政协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征求纪念碑设计方案。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致主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应以碑的形式为主,以碑文为中心主题。1952年5月,参加设计工作的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以下简称碑建会)委员。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中,林徽因不仅承担美术设计方面的任务,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成为整个设计小组的实际领导者,对于纪念碑的整体造型、结构都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林徽因承担了设计小组的组织工作并亲自为碑座和碑身设计了全套饰纹,特别是纪念碑小须弥碑座上的一系列花环浮雕。从总平面规划到装饰图案纹样,林徽因一张一张认真推敲,反复研究。在设计风格上,林徽因主张以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唐代风格为蓝本。

东北大学校徽设计

20世纪20年代末期,时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参加了由张学良出资发起的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一举夺魁,拿下本次比赛的最高奖金。
保护奈良古建
1945年二战行将结束时,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与1939年1月两次险些于日军的轰炸中丧命,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对日战争中阵亡。
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
八宝山革命公墓创建于1949年1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遵照周恩来建立革命烈士墓地、教育人民群众的指示,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晗受命建设革命公墓。在吴晗的领导下,北京市迅速成立了公墓筹备组,吴晗亲自率人勘察,最终选址在八宝山的护国寺兴建公墓。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八宝山的护国寺改建为公墓,并遵照周恩来的意见,将公墓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处。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设计,分为墓区和骨灰堂两部分。公墓内遍植苍松翠柏,庄严肃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后的安栖之所。走在公墓里,吊唁那些于民族于国家立下大功的英魂,犹如在和历史对话,感叹沧海桑田,体会人间正道。

景泰蓝保护

Image

一次,林徽因在海王村古文化市场一个旧古玩摊上买了一只景泰蓝花瓶。老摊主对林先生说:“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快关张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绝根儿了。”林徽因担忧起来,决定在清华营建系成立一个美术组,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林徽因发动大家为景泰蓝设计新的图案,当时她积劳成疾,后来病得不能动笔。1953年完成了景泰蓝抢救工作后,林徽因的身体又一次垮下来。
1955年初春,林徽因已住进同仁医院。学生钱美华前去看望时,林对她说,“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6]
论文著作
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还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为《新观察》等刊物撰写了10几篇介绍中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

她发表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文学
林徽因

Image

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凤毛麟角。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在文学方面,林徽因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诗集》(1985年)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附近平房养病。先后发表诗《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及短篇小说《窘》,《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另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


后世纪念
林徽因墓

每年清明节,北京八宝山的林徽因墓总是摆满了鲜花。林徽因墓由梁思成设计,上面有汉白玉花环,来自林徽因设计的天安门纪念碑图案。碑上用营建社特有的字体刻写的“建筑师林徽因墓”,这几个字在“文革”中被红卫兵砸毁,成了一座“无字碑”。墓今已修复。但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工地取回的试刻纹样原件,无法修补。[8]
社会评价
综合评价
林徽因
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她不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糅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

他人评价

Image


萧乾: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萧乾:《才女林徽因》)


Image

冰心(左)与林徽因(右)


冰心:“她很美丽,很有才气。”比较林徽因和陆小曼时,更以为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与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谈是如何地令她们倾倒。(陈钟英:《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采访札记》)
张幼仪: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张邦梅:《小脚与西服》)
文洁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文洁若:《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
卞之琳:“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费正清: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

Image
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林徽因“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印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李健吾:然而,也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这样的林徽因,在朋友间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种评说,李健吾抗战期间闻听林徽因虽罹患重病而不离开祖国时,激动地说:“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后,美国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李健吾:《林徽因》)
陈从周: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道:“她(指林徽因)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楼今日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
陈学勇:林徽因应该是这一群体(中国妇女先觉者)中很特别的一个。面对这样的女子,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陈学勇:《莲灯诗梦:林徽因》)


Image


人物传记

作者 关于林徽因的主要传记
费慰梅 《梁思成和林徽因》
田时雨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陈学勇 《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林徽因寻真》
张清平 《林徽因传》
黄杨 《梁思成与林徽因》
林杉 《一代才女林徽因》
刘炎生 《绝代才女林徽因》
白落梅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王臣 《喜欢你是寂静的:林徽因传》
肖辰 《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
张红萍 《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林徽因传》
伊北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
白衣萧郎 《三生三世犹忆当时:林徽因的美丽与哀愁》
江晓英 《林徽因——民国最美的女神》
姜雯漪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林徽因文集、林徽因传》《林徽因传——有你是最好的时光》
(林徽因传记参考资料来源自:)


参考资料
[1]
1904年6月10日,中国女建筑师林徽因出生新浪(引用日期 2013-06-09)
[2]
林徽因年表(1904-1955)中国网(引用日期 2013-06-09)
[3]
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4]
【文化人物】金岳霖:一代大师毫无杂质的赤子之心人民网(引用日期 2013-06-22)
[5]
萧乾和林徽因:65年的文字约定清华大学校友网(引用日期 2021-04-03)

林徽因曾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
林徽因出生在书香之家,祖父是进士出身,做过官。父亲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林徽因5岁开始,她的姑姑便开始对她进行启蒙教育,8岁时,林徽因移居上海,进入学校读书。12岁时,一家又搬到北京,她在一家英国教会开办的女子学校读书。16岁时,跟随父亲游历欧洲,当时便立下了要投身建筑学的志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见到了父亲的学生徐志摩。

徐志摩对林徽因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在新诗方面的启发和引导,徐志摩很欣赏林徽因,当时徐志摩已经是有妇之夫,他的家中发妻是张幼仪。2年后,他提出离婚。但林徽因跟他也并没有什么后续的故事,林徽因后来嫁给了梁思成,林徽因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妻二人可谓郎才女貌、情投意合,两人都对建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1924年,夫妻二人一同到美国攻读建筑学。1928年,两人在中国领事馆举办婚礼。梁思成一直对林徽因关爱有加、呵护备至,夫妻二人一同致力于他们钟爱的建筑事业,为中国建筑领域做出很多贡献。


1932年,林徽因哭着对丈夫梁思成说:“我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我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此时的梁思成刚从河北出差回来,面对妻子给的“当头棒喝”,一股酸楚涌上心头,他张了张嘴,却不知要说什么。

良久后,他起身离开,擦肩之际,他转身望向林徽因说:“你让我思考思考,可以吗?”

这一夜,显得格外的漫长。天刚泛白的时候,梁思成将思考了一夜的答案告诉了林徽因:“无论你选择谁,我都会祝福你。”

此后,林徽因又将这个答案告诉了她爱的另一个男人金岳霖。说起金岳霖与林徽因的相识,还因徐志摩而起。

金岳霖与徐志摩俩人是好友。1929年,金岳霖应徐志摩的邀请回国办杂志。当时,徐志摩爱恋林徽因,一度介入了她与梁思成的婚姻,只是林徽因从未回应过徐志摩的感情。

当时,林徽因经常在家举办文人聚会,也让“太太的客厅”成功出圈。


那天,徐志摩带着金岳霖参加了一次梁思成与林徽因举办的聚会,从而改变了金岳霖一生的命运。

当时,金岳霖着实被林徽因的才华所吸引。看着眼前眼眸皓齿、侃侃而谈的林徽因,金岳霖沦陷了,他听到了自己心动的声音。

彼时,金岳霖有一个相恋多年的美国女友。他在欧洲多年,生活已经非常西化,遇上女友后,俩人便展开了热恋并同居了。此后,金岳霖发现俩人三观不合,借着徐志摩邀他回国,趁机分手。

待金岳霖回国不久,女友不远千里追了过来,俩人又一次同居了。可当金岳霖发现自己爱上林徽因后,立马与女友分手,将她打发回了美国。


每当林徽因他们举办聚会时,金岳霖必到场,他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她,关注着她的每一个微小动作。在交谈时,他会将话题引导到林徽因感兴趣的地方,然后静静地听她高谈阔论,间隙与之交谈几句,他便感到满满的幸福。

此后,金岳霖就成了梁家的常客,成为梁思成夫妇的好友。他处处呵护着林徽因,关注着她的感受。金岳霖的举动让林徽因备受感动,慢慢地也越来越依赖他,有什么事情也会第一时间向他倾诉。

只要林、梁二人吵架,金岳霖必充当夫妻二人的缓和剂,来调停他们之间的矛盾。金岳霖以兄长之姿,渐渐融入到梁家,成为他们口中的“老金”。

后来,金岳霖干脆将家搬到了梁家附近,几乎天天去梁家串门。每天,在吃过早餐后,他必去梁家,而林徽也习惯了为他准备午餐和晚餐,甚至他未来时,她还会给他留餐。


此时的金岳霖虽然爱林徽因,但在行动上从未跃雷池一步,也从未向林徽因表达过爱意。可林徽因却因金岳霖而乱了心神。

林徽因忠于自己的感受与感情,虽然同时爱上两个男人,她自己也感到不可思议,不晓得怎么办,可她选择了向梁思成坦诚,于是,也就有了文中开始的那幕。

当梁思成将思考了一夜的答案告诉林徽因后,她又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听后说:“思成是个值得托付一生的人,他愿意将选择权交给你,证明他是真的爱你。看来,该退出的那个人是我。”

此后,金岳霖再不提及此事,而三人好似没有发生过此事一样,恢复了从前的生活。“卢沟桥事变”后,梁思成他们搬去了四川,金岳霖去了云南。但只要一有时间,金岳霖便会到四川看望他们。


旅居四川时,林徽因患了肺结核,金岳霖想尽办法开导她,为她搜罗各种读物,朗读给她听。此后,为了让她能够补充营养,他又买来小鸡喂养。他将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孩子,视如己出,疼爱不已。梁从诫都说自己与金爸的关系,比父亲梁思成还要好。

抗战胜利后,金岳霖与梁思成夫妇又搬回北平,住到了一起。奈何好景不长,1955年4月,林徽因病逝,金岳霖嚎啕大哭,像是丢失了重要物的孩子。

七年后,梁思成续娶,得知消息的金岳霖独自拎了瓶酒,来到林徽因的墓前,呆坐了一宿。这一宿,与林徽因之间的点滴,像电影一样不断在他眼前展现。

林徽因逝后,金岳霖渐渐也不爱出现在人前了,总一个人呆坐在院中,晒着太阳,回忆着过往。

1983年,金岳霖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了,最爱的活动就是坐在院中晒太阳,享受这一日的自由与安详。


这天,一群人找到金岳霖,想请他写一篇关于自己与林徽因的故事。金岳霖听后,久久不语,半晌后,他说:“我要跟她说的话,只能跟她本人说,现在我不能说,也不愿说,你们请回去吧。”

听到拒绝,来人未再劝,只对他说:“金先生,我这里有一张林徽因的照片,您要看看吗?”
金岳霖接过照片,看着照片中笑颜如花的林徽因,他的眼中溢满了泪水,他轻轻摩挲着照片,问道:“可以送给我吗?”

“当然可以。”那一刻,金岳霖笑了,如获至宝。

梁思成曾说:“这世上最懂林徽因的莫过于金岳霖。”

确实,金岳霖将他毕生的感情都倾注在了林徽因身上,终其一生未娶,靠着昔日的回忆,度余生,也不知这是幸福,还是不幸。或许对于金岳霖来讲,遇见林徽因就是最大的幸福。


林徽因是我国首位女性建筑学家,更是作家和诗人。现在我们想了解她的才情诗意,不妨阅读一下林徽因文集,一套三本包括《你是那人间四月天》、《爱上一座城》和《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你是那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文学作品集,精选了她历年作品中有代表性的散文、小说和书信等,可以很好地了解她创作时的心境与感悟,尤其是书信,涵盖了她从留学开始到晚年时代的人际交往,从中也可以一窥她与梁思成、金岳霖的交往相处之道,了解三人之间互相成全的爱情。

《爱上一座城》则收录了林徽因在建筑、美术方面的论著,注释详尽校勘严谨,作为我国首位女性建筑学家,她以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发展和城市规划进行了研究分析,内容深入浅出科学严谨,用清新优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建筑之美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收集了林徽因所有的作品,生动展现了林徽因传奇一生,她的才华、性格、信仰、事业和苦难,她美丽外表之下的坎坷经历以及灿烂与辉煌
  • 标签:九月诗意 
  •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